她也曾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拼命三娘”,曾“征战沙场”,大杀四方,却无奈“倒”在了即将步入暮年阶段的某个明媚春天。
很久以后,她的女儿再回忆当初,依然茫然伤痛不已,说自己不知道决定对不对,看着妈妈难受的样子,女儿比谁都更心疼。
入院5天,她的病情一直反复变化,她的女儿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年轻的姑娘不敢在病弱的母亲面前肆意宣泄担心和伤感,只能强忍一切负面情绪,为母亲鼓劲加油。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3月初,她的病况又一次急转直下,出现多项恶化指标。她的女儿恨不得代替母亲承受病痛折磨,甚至伸出手让母亲咬着,借此驱逐疼痛。
可她似乎真的太累了,开始长时间陷入昏迷。女儿每次叫醒她,没几分钟就又重新昏睡过去。
3月底,她的情况更加糟糕,几乎没有片刻清醒。一天后,病危通知下达,女儿深感无措。
4月1日下午,她再度被推入手术室,女儿在门外虔诚为母亲期待。可遗憾的是,母亲到底未能醒来,永远与这个世界和她最牵挂的人道了诀别。
2013年4月1日,陈招娣因癌症病故。几天后,她的追悼会在八宝山的东礼堂举行。
早上8点左右,陈招娣的亲属与喜欢她的球迷赶到现场。仪式即将开始前,礼堂外便已聚集六百余人,其中一半都是前来送别陈招娣的老球迷。他们自发拿着陈招娣的画像,沉默哀伤地等待着,只为再送老大姐最后一程。
9点左右,由王治郅与隋菲菲带领的八一男女篮球队、李海运和崔咏梅带领的八一男女排球队、王涛带领的八一乒乓球队组成的八一体工大队陆续来到现场,女篮队员郑海霞因身高十分显眼,她的步履稍显蹒跚,面容满是感伤。
由于陈招娣曾是女排队员,故而老女排成员郎平、孙晋芳等人也在老教练的带领下陆续来到现场,与老队友再见最后一面。
他们共同送上的花球就摆在东礼堂的大门外,特别醒目。上面留有陈招娣老队友和老教练对她的最后寄语:“我们为你感到自豪,永远怀念你。”
10点仪式正式开始,老教练如同以往那般,走在队伍最前列,当先停在陈招娣的遗体面前同她告别。
一边走,一边和过去一样轻声提醒跟在他身后的老队员们:“别掉队了,都跟上,别哭了。”但昔年在队伍里一贯有着“拼命三郎”别称的陈招娣却永远“掉队”了。
老女排队伍中年纪最长的曹慧英情绪低沉向陈招娣表达哀思:“招娣,拿到世界冠军的你,其实也很幸福。”
陈招娣的老同事陈忠和也出现在告别仪式上。他说自己早些日子本想去探望陈招娣,却因忙碌而错失与她的最后一面。陈招娣曾和他共事很长一段时间,性格低调,与大家的关系都非常要好。
赖亚文泣不成声,说陈招娣曾给过她很大帮助,是她最大的榜样,她们会替陈招娣照顾好她的女儿郭晨。
就像那句俗话所说,有的人“离开”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与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陈招娣正是如此。
1955年,陈招娣出生在中国漂亮的西子湖畔。她的少年时代一如同龄人一样,非常平淡又平静。
中学起,陈招娣即慢慢展露绝佳的运动天赋。某一次中学校运会跳高比赛的赛场上,陈招娣以优秀的弹跳力走入省队教练视线名浙江女排新队员之一,15岁的她由此开启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次年,陈招娣被选调到北京体育学院集训。那里的环境非常艰苦,无论生活还是训练,都远远比不上浙江省队的条件。
一段时间以后,陈招娣毫不例外地患上严重的贫血症,血色素低于正常值许多,由此导致她每次训练完均会感到身心疲惫,哪怕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她也会气息不足。
久而久之,陈招娣的训练成绩下滑很快,落到了全队倒数行列中。教练吴中量察觉陈招娣的“异常”,急忙叫来陈招娣谈话。
几句话刚落,陈招娣的眼泪就落了下来。她听着吴中量向她道歉,说对她的关心不足,又安慰她别太着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别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非常感动和愧疚。
与陈招娣谈话后,吴中量亲自去食堂找了负责人,请他们想法子给陈招娣加餐补营养,并专门针对陈招娣的情况,重新给陈招娣制定训练安排,调整训练量。
在吴中量的努力下,即便陈招娣的身体尚未恢复,可她的精神却是前所未有的振奋,陈招娣很快振作,再一次全身心投入训练
可以说,女排世界中的陈招娣,即好像古时候征战沙场、铁骨铮铮的将军一样,就算遇到再多困难和伤痛,她也会咬牙坚持下去,从不轻言放弃,从不主动退缩。
加入女排国家队后某一个训练首日,教练站在场边问训练一天早就精疲力尽的女排姑娘们谁想再加练一会儿?
给陈招娣指派的加练内容是起15个好球,要陈招娣先摸到场边的铁丝网,再跑回3米线用滚翻的方式救球,如此循环反复,直至15个球全部完成。
但陈招娣接到第9个球时,就已浑身发软,腿脚无力。她咬牙想着,是自己主动提出加练的,这样表现应该算是好的了,她现在有点儿累,该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了。
陈招娣实在受不了了,她没有去接第9个球,见状,直接扣除陈招娣一个“好球”,给她多加了一个“未完成量”。陈招娣不为所动,第10个球也没有去接,果然又扣了她一个“已完成好球”。
陈招娣顿住,心说自己就这么离开,确实十分“掉价”、丢面子,于是她折返场地,继续加练。
谁知练了一会儿,她又受不了了,想离开。最后还是第三次回到场馆,以惊人毅力完成了15个好球的目标。
郎平说,陈招娣的坚韧不只一次,还有很多回。她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在1981年日本世界杯决赛,陈招娣于赛前训练不慎扭伤腰部,引发老毛病腰间盘突出。
结果,打完全场比赛,陈招娣连颁奖台都“爬”不上去,无奈由郎平背她回住所,帮她洗漱,换洗衣服的。
陈招娣的努力未曾白费。1981年重组的女排在陈招娣的带领下走向第3届世界杯赛场,赢下中国首个女排世界冠军,自此开创中国女排
次年,老女排姑娘们又和陈招娣一起站到了第9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和亚运会的冠军领奖台上。
1983年,陈招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出任“八一”女排队副政委一职。1986年,陈招娣先是出任青年女排队教练,后成为中国女排队教练。
同年,陈招娣确诊癌症,经历两次大手术,战胜病魔,却不得不告别心爱的排球事业,退居二线,静心休养。
1993年,陈招娣又一次回到体育局,相继担任局长、副政委等职务。2006年,陈招娣晋少将军衔。
工作中的她很严谨,常常说自己亦是普通人,也有不懂的问题。以前陈招娣是女排运动员,天天泡在训练场,没时间去学其他东西,而今离开赛场,她总算有功夫把过去的“遗憾”一项一项“补回来”。
她依然关心关注中国排球事业。她说现在的排球技术和战术早与从前不同,队员们的年纪小、身体素质好,反应与动作均十分灵敏,可依旧不能忘记几件事,即克服自己的懒惰及与队友的配合和团队精神。
譬如某一年,陈招娣、孙晋芳、张蓉芳三人在德国赛场上就曾以3人联合朝前排跑动扣球的方式令观众一时间分不清究竟是谁主扣。队员默契对整个队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陈招娣把自己对排球事业发展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并着重推广青少年排球。她表示,年轻才是运动员的“财富”,让更多的孩子在年少时热爱排球、享受和参与排球,那么好苗子自然也就多起来了。
她很注重身体锻炼,早上会打一会儿太极,晚上和家人去附近公园散步,一边走一边聊聊今天工作,说说最近烦恼,一块乐呵乐呵。
当然,陈招娣的爱好可不仅限“体力”,她亦有文艺的爱好,比如国画。走入陈招娣的家中,会看到她家的墙面挂了许多由她自己绘制的国画作品。
每一次出差,陈招娣从不会忘记与家人通话。回到家看到家里乱糟糟的,她也不生气,而是在第一时间把家中收拾干净。
陈招娣最爱叮嘱女儿按时吃饭,不能太瘦。她会亲自下厨,为家人烹制拿手好菜;会为女儿的成绩感到骄傲,尊重女儿的隐私,不干涉女儿的决定;会体谅年轻人的难处、紧跟年轻人的步伐,在别人陷入困境时,及时引导帮助。
她就像是一位温柔的朋友,细心严谨、端庄大气,用极具人情味的人格魅力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让大家都对她心生喜爱和敬佩。